.方舟子.

北京开“两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大家欣赏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例如,今年“两会”有一个政协委员建议,取消义务教育阶段英语作为必修课,把它改成选修课,高考也不要考英语了。

这个建议其实不新,以前也有人提出过。两年前有一个人大代表也是在开“两会”期间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后来让大家翻出来,那个人大代表自己就在办双语幼儿园和英语培训班,他提出那样的建议是不是有私心?是不是想让学生在学校学不到英语,都去校外上类似他办的那种英语培训班呢?

不只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求减少甚至取消英语教学,有一些作家、普通的网民也都提出过类似的主张。其中有一部分是打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旗号的“爱国贼”。他们认为,花那么多时间要求大家都学英语,是崇洋媚外:我们是中国人,首先要学好语文,学好国学,干嘛去学英语?这种论调其实也不新,上一次文革时就流传过一个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当接班人。”

反对学英语的人未必都有什么私心或是打民族主义招牌的“爱国贼”,更多的人可能是觉得,学英语对大数人来说没什么用,不当翻译学英语干什么呢?一开始我提到的那个政协委员,他反对把英语设为必修课的理由就是,大学毕业生只有10%的人会用到英语,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让他们从小就学英语是在浪费时间。

我不知道他这个数据是从哪来的,姑且同意他这个说法,只有10%的人大学毕业、工作了会用到英语,那么按他这个理由,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在中小学学数理化了,因为工作了以后能够用到数理化的那一部分人肯定比要用到英语的人数少得多,对大部分人来说,的确是用不到那些从中学学来的数学的,会数数、算算四则运算就够了,高深点的数学,以及物理、化学都用不到的。崔永元连氯化钠是食盐都不知道,中学化学没学好也不影响他当著名主持人,化学对他来说一点用也没有。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数理化是没啥用的。但是,基础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并不是职业培训。我们并不知道以后中小学生会去干什么,我们只能是尽量地教给他们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的、很有用的知识。我们不能从小就把学生的前途给定得死死的,认为他们长大以后肯定不会用到英语、数理化,所以就不教了,要学自己去自学吧。等到以后他们长大、工作了,万一需要用到英语、数理化,再重新学就很难了。古人都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现代的人却不知道,也许需要用到英语、数理化的时候才“恨少”呢?

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国际语言,所以学英语就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是绝对离不开英语的。世界上所有上档次的学术期刊,全部都是英语的期刊。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办的,不只是英美这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办的,其他国家办的科技期刊,好一点的都是英文期刊。以其他语言发表的论文,基本上其他国家的人都不会去看的。所以稍微上一点档次的论文也都是用英文发表的。如果要搞科研却不懂英语,看不懂英文论文,就没法及时了解到本领域的最新进展,还怎么做科研呢?也没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英文论文发到国际期刊上跟国际同行们交流。

不懂英语或者英语很不好,没法跟人交流,甚至连参加真正的国际学术会议都有问题。我一直在批的“赤脚医生院士”李兰娟,几个月前参加了一次肝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因为是疫情期间,所以这个国际会议只能在网上开。轮到她做报告,她就嗑嗑巴巴地念英文PPT,因为国际会议只能使用英文。PPT有文字显示(大概是手下人替她写的),倒是不影响别人理解她的意思,但是她嗑嗑巴巴地念完了PPT以后,会议主持人问了她一个问题,她听不懂,假装断线跑掉了。这不仅很尴尬,而且很下作,就像跟人在网上下棋要输了,就假装断线跑掉了一样,相当于认输了。

有人也许会说,反正我数理化学得也不好,以后不会去做科研,英语对我来说是不是就没啥用,也就不用学英语了?也不是的。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出国旅游、做外贸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英语是国际语言,在出国旅游、做外贸生意的时候,如果自己懂英语,不需要依赖翻译,就很方便。很多人正是等到自己年纪大了出国旅游,或者突然之间有了一个做外贸的机会,才很痛惜自己以前没有好好地学英语,英语不行。以前他哪会想到自己以后还有可能出国旅游、做外贸呢?这时候真的是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我们的下一代跟外国的交流会越来越多,英语对他们的用处也就会越来越大。